报名热线:020-82206120 82206150
乘坐水陆坦克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3-06     浏览次数:4109
 海军陆战队是中国快速反应部队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之一。“经过几次变革,我们已经从机械化装甲部队向机械化信息化部队转型。”第六任两栖装甲团团长高东接受本刊采访时称,“我们一般在轻武器无法覆盖的情况下,实施打击以压制敌人的火力,进行火力支援,兵力输送。”
海军陆战队所执行的主要任务就是两栖登陆、反登陆、抢占礁岛、渡口、桥梁及特种保卫等任务,海军陆战队的武器装备要求一直在“快速反应”和“火力强大”两个核心诉求之间寻找最为精确和最具效率的结合点。
从63式开始
  作为海军陆战队服役时间最久、最有代表性的主战装备之一,曾在多次国庆大阅兵中亮相的63式水陆两栖坦克既是这支刀锋部队的见证者,也是中国海军陆战队建立之初寻找战术和定位的产物。尽管它的设计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但经过从60年代到80年代针对实战运用的数次改进,在高东看来,即使到现在,“63式的性能仍然堪称一流”。
  登陆是海军陆战队最为核心的作战性质。在中国海军陆战队酝酿时期,两栖作战就被作为战术课程重点。“早在1955年,为了培养两栖作战指挥人员,就在福建成立了海军陆战学校,同时还参考国外技术,编定了两栖作战教育大纲,设立了若干两栖训练场。”军事专家向晖对本刊说。
  但作战人员的培训显然不是构成这支特殊军队的全部,“我们通常有一句话,一脚踩岸上,一脚踩海里,中间就有一个干湿线。实施两栖突破,我们通常形容叫背水攻歼,这是完全在行进中发起的攻击行动。在敌人海滩上,从零开始集聚战斗力,这种行动的难度、烈度包括承受的各种强度是非常大的”。两栖战、轻武器专家杨南镇接受采访时称,“这里面除了对人的特殊要求,对装备也有一些特殊要求。海军陆战队首先要解决两栖工具,战车底盘都是两栖的,既可以在水上航行,又可以在陆上行驶”。
  在杨南镇看来,最常规“冲锋舟”就是很好解决“干湿线”问题的一种途径,它“速度快、灵活、进退方便”,因此不仅曾在马岛作战中被英军广泛使用,在现代条件下也并未被遗弃。但如何将冲锋舟的机动性和装甲战车的强大火力结合于登陆作战的研究,一直持续于海军陆战队武器研制和开发过程中。
  寻找性能优越、符合我军作战实际的两栖性主战装备,成为组建这支部队之初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一项任务。杨楚泉以哈军工第一期毕业生留校助教的身份,带领10名第二期学员,参与到63式水陆坦克研制的时候,整个军工研究领域对这种两栖车辆的原理还一无所知。“刚开始,我们尝试利用一辆破旧的英国维克斯两栖车,把螺旋桨推进改装成带旋转喷口的喷水推进,冒着很大风险驶入松花江进行试验,结果,试验中由于干舷过低,掌握不住操作要领,造成顺江漂流,险些出事故。但这次试验证实了喷水推进方式至少是可行的。”后来担任63式水陆坦克的总体设计师的杨楚泉对本刊回忆说,“1958年11月,我们从苏联作为样车引进的一辆ΠT76水陆坦克运到北京,有了可供参考的蓝本,对63式水陆坦克的研制才真正意义上开始。当时由军事工程学院(以后改由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负责)、60研究所、615厂(定型后转256厂)组成联合研制组,参加研究设计的人员前后有103人。”
  63式以ΠT76水陆坦克为母型,加入了大量自主设计。杨楚泉告诉本刊:“在喷水推进器的设计上,我们参考了ΠT76的倒航和转向用水门结构,还参考了它的并联引射器结构,但在推进器结构、参数及动力输入方式上我们都用了全新设计。另外我们采用的是400马力发动机和一套全新的水上冷却系统,用了85毫米火炮而不是ΠT76的76毫米火炮。”
  设计者先后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和桂林、苏州、乍浦、连云港和浙江的海盐等地对定型后的63水进行近乎苛刻的使用试验后,将横渡琼州海峡作为压轴试验,“这一系列全部通过后,1963年4月13日,国家有关部门才正式批准水陆坦克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水陆坦克,并投入了批量生产”。
从“上得去”到“站得稳”
  快速反应”是1980年中国海军陆战队重建时的第一要求。“在认真分析局部冲突的经验后,中国军政领导得出结论:在武装力量的每一军种编成中有‘快速反应部队’是很有必要的,于是通过了‘快速反应’的战略构想。根据这一新构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成中组建了能执行突发任务的战斗部队(值班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海军快速反应部队编成中包括海军陆战队。”向晖对本刊介绍。
  “快速反应”思路在装备中得以充分体现。“中国海军陆战队刚开始主要以轻型装备为主,火力和装甲防护能力要相对逊色。”向晖说,比如63式两栖坦克仅重18吨,改进后的63A式两栖坦克也只比63式略重;86式步战车全重13吨,“较轻的重量,使得武器装备的机动性能有了一定提高,同时,也使得武器装备易于被舰艇部队装载,间接提升了舰艇的输送能力”。
  63式的速度一直是令设计者自豪之处,它仍然保持着现役两栖装甲车辆水上航行最快的桂冠。向晖说:“针对63式水陆坦克装备部队后使用中的一些不足,科研人员分别于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对其进行了较大改进,将原63式水陆坦克改进成为63A水陆坦克,使用了较大功率的发动机、效率更高的喷水推进器,并增加了前后浮箱,使其海上抗风浪能力提高,能在5级风4级海浪条件下正常航行。”
  随着以国产63A式水陆两栖坦克为代表的新式装备列装,海军陆战队机动能力进一步提高。“海军陆战队装备的722Ⅱ型气垫登陆艇是80年代末推出的专用气垫登陆艇,该艇排水量80吨以上,载重量可以达到45吨,速度可达50节左右。在登陆作战演习中,除了气垫艇,还频繁出现了使用米8以及米17等大型直升机垂直登陆的镜头。海军陆战队的陆战装备也向自行化方面发展,这提升了海军陆战队在陆上的快速反应能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武器结构设计所王凤鸣对本刊介绍说。
  90年代后期两栖作战开始出现新变化。“目前对另外两个大方面考虑得更多了:一是在登陆作战过程中如何由传统登陆方式向现在非传统超越式立体登陆方式改变,简单说就是在现代战争环境下,如何上得去;二是上去之后,如何站得稳。以往是以陆战步兵为主,配属加强支援,现在转变为以装甲机械化部队为主来增强防御、抵抗的效能。”王凤鸣说。
  这不仅对在实战中为了保证浮渡速度和效果、防护能力显得不足的63A水陆坦克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还意味着,海军陆战队需要开发并配备更庞大、机动性能和火力强度都足够优越的两栖装甲车族、两栖步兵战车群。
  “从63式到63A式的改进,解决了登陆突击部队打碉堡的问题,但控制岸滩阵地还要靠海军陆战队员来完成。突击上陆的士兵必须得到良好的装甲防护,因此,伴随水陆坦克一起突击上陆的步兵战车必须具有良好的两栖机动能力和装甲防护能力。”王凤鸣说,“装甲兵机关在1995年2月开始考虑对63式水陆坦克进行海上作战使用性能大规模改造,也对其他两栖装甲车族进行‘不改变整体结构、重点提高海上抗风浪能力、火力和航速的海上作战使用性能’中等规模改造。”
63式的系列化
  因为整体战术的考虑,中国海军陆战队被归为中型陆战队。“在世界上三种海军陆战队类型中,一种是美国这样的,称为重型陆战队。规模大,装备全,而且装备基本上都采用陆军重型装备,凡是陆军有的,像主战坦克M1A1、M1A2,M2、M3步兵战车,在陆战队都能见到。它的特点就是运输能力、远程投送能力都很强,可以达到远程大规模全球投送部署。陆战队在美国是五大军种之一,不受海军领导,由参谋长联席会议直接指挥。另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轻型海军陆战队。它没有坦克、装甲车辆,以轻步兵为主。陆战队的使命被界定为:有限规模,迅速部署,应付一些突发事件,达成有限的战略威慑。”王凤鸣说,“我们则属于第三类,不重也不轻,称为中型陆战队。装备特点是,有一些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也有一些轻型的,界定它的综合作战能力是在有限距离内有限规模的部署。”
  63式装备部队后,军委、装甲兵部队就开始着手考虑其系列化的问题,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相继推出了多种改进型和变型车。“主要改进型有WZ211-l水陆坦克、ZTS63水改进型(为海军陆战队的专用装备)等;变型车主要有76式水陆坦克抢救牵引车、77-l式履带式水陆装甲输送车(WZ511-l)、77-2式履带式水陆装甲输送车(WZ511-2)、水陆两栖新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和上游一号履带式地舰导弹发射车等。”向晖对本刊说。
  王凤鸣说,作为海军陆战队两栖装甲车族的重要成员,77式两栖装甲车和76式两栖抢救车是以63式两栖坦克的底盘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去掉了炮塔,将原车战斗舱的装甲板加高,作为运载车厢。“77式和76式两栖装甲车辆都采用了4冲程V型12缸水冷柴油机,功率400马力。采用简单、可靠的机械式传动装置,由主离合器、变速器、转向离合器、带式制动器、侧减速器、水上推进装置和抽水装置组成。为实现水上倒车,车体后部两侧开有倒车水道,关闭车尾两个水门,水从车后两侧喷水口向车的斜前方喷出,产生向后的推力,在短时间内即可实现减速、制动或倒驶;当关闭一侧水门时即可实现灵活转向。喷水推进器可由分动箱操纵,使之正转和反转。正转使车辆在水上行驶,反转时使水道中的水倒喷,以此来除掉水道进口格栅上的水草与杂物,防止堵塞。”
  在同样的思路下,86B式两栖步兵战车根据海军陆战队的特殊需要,在86式步兵战车基础上改进而来。“为了提高水上行驶能力,86B式两栖步兵战车在车首前下方安装有大型防浪板,车尾加装有一台摩托艇用大马力舷挂发动机。原86式步兵战车采用的是293马力4冲程水冷直喷式高速柴油机,靠履带划水时最大水上速度为7.2公里/小时。而86B式两栖步兵战车在加装舷外发动机后,水上速度应该会比86式有较大提高。另外,86B式两栖步兵战车上装有一门用于近距离射击的短身管73毫米低压滑膛炮和一套用于远距离攻击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导弹发射架就安装在炮身上。”王凤鸣说,海军陆战队两栖能力的增强,使得在登陆的泛水阶段,两栖装甲车辆、两栖步兵战车和两栖坦克组成的两栖装甲力量互相协同,能形成强大的整体突击能力。
运输和投放
  对中国海军陆战队而言,战术决定了武器装备的开发和研制,而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更新战术传统。“传统的登陆作战是由海向岸,先正面突破再向纵深发起攻击,首先在水际滩头建立登陆点,巩固和扩大登陆场,后续部队上陆,然后兵力展开逐步向纵深推进。这时,水际滩头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新型上陆工具的发展,传统的登陆作战模式已经被打破,现代的登陆作战已不再是由前向后线式突破,也不再是仅仅着眼于夺占水际滩头阵地,建立和扩大登陆场,而是从登陆作战的一开始就打击敌纵深。”
  高东介绍说,现代登陆作战上陆方式主要有平面登陆、垂直登陆和立体登陆等方式。根据主要上陆工具列装情况,除了传统的使用排水型上陆工具如登陆艇、两栖车辆、冲锋舟进行平面登陆外,我国海军陆战队还可使用垂直登陆,即使用米-8或者米-17等大型直升机从空中输送陆战步兵上陆。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快速性、高度的机动性和优良的超越性,登陆点也不仅局限在滩头,也可超越敌坚固防御体系,在其纵深地域登陆,从而可以摆脱背水攻坚的不利态势,迅速夺控登陆点,建立和巩固登陆场,加快登陆作战的进程。第二,超越登陆,即使用722Ⅱ型气垫登陆艇或者冲翼艇等利用气垫和地表面效应的登陆工具输送登陆兵上陆。这种上陆方式速度快,不受水深限制,能克服水际滩头一定的地形和障碍限制,直接上陆。第三,立体登陆,即上述几种上陆方式的综合运用。
  “以前中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都是国产小型7ll型、716型、722型气垫登陆艇,它们的排水量都在80吨以下,只能勉强运载少量轻步兵,无法适应未来作战需要。2005年曾经传出中国将引进乌克兰的欧洲野牛级大型气垫船,但该船有很多缺点:如发动机可靠性低,经常出现故障,体积也和国产新型两栖船坞登陆舰并不匹配。2006年,中国正式公开了最新型国产重型气垫登陆艇,与原先预料不同的是,该艇更像美国的LCAC,驾驶室和发动机位于艇两侧,如一堵墙般围着中央的货舱,动力装置是4台新型燃气轮机,可以一次装载一辆99式主战坦克和一个班的步兵。”王凤鸣说,中国海军陆战队拥有数量众多的大中小型登陆舰艇和气垫登陆艇,能一次投送一个整编两栖装甲师,可在距离海岸线相应的距离让两栖坦克群对登陆滩头发起冲击。
  直升机的垂直登陆,将是未来两栖登陆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军陆战队使用的直-8直升机是中国于70年代末期从法国引进的多用途直升机,该型机是一种性能十分优良的多用途大型直升机。最多可载运39人和一辆BJ-22型吉普及其乘员,或装载3000公斤货物飞行500公里。
  根据向晖了解,中国海军目前的主要两栖作战舰艇是大型两栖坦克登陆舰,包括073系列、074系列和目前的072系列。“其中的072Ⅱ型‘玉亭’级是目前海军最新型坦克登陆舰。该舰在原072型基础上重新设计了直升机起降甲板,可装载两架直升机用于登陆作战。满载排水量4800吨,可搭载25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10辆战车,4艘人员车辆登陆艇以及国产722型气垫登陆艇和中型直升机,是目前中国海军两栖战绝对主力。”
  2003到2005年,我国共建造了两款新型两栖登陆类舰艇,包括19艘两栖攻击舰和10艘两栖登陆舰。2006年12月20日,中国海军迄今为止排水量最大的两栖舰艇——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下水。新舰的武器系统包括为布置于舰桥中后部左右两侧的两部俄制AK-630近防炮和一部舰桥前部的8联装“海红旗-7”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和一门国产76毫米速射炮。向晖说,新型两栖船坞登陆舰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中国海军的两栖能力正式开始向远洋化发展,也标志着中国海军陆战队兵力输送能力的更大提升。